松滋地图


松滋地图全图高清版

        松滋地处巫山山系荆门分支余脉和武陵山系石门分支余脉向江汉平原延伸的过渡地带。市域地形西高东低。以枝柳铁路为界:其西为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呈四级阶梯递降;其东为丘陵平原,平原地势则由北向南微倾,形成了山地—丘岗—平原兼有的地貌特征,可概括为“六山一水三分田”。平原82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37.7%;岗地1093平方公里,占50.2%;丘陵203平方公里,占9.3%;低山60平方公里,占2.8%。   西南山地较高区海拔600到800米,低山区海拔在200至600米之间,峰峦起伏、沟壑纵横;最高点在西部卸甲坪大岭,海拔815.1米。西北部和中部为广阔的丘陵岗地,海拔在100至200米之间,丘冈绵延,宽谷低丘。平原湖区海拔在50米以下,平展宽广,河渠纵横,间有湖泊。最低点在南部王家大湖芦苇场,海拔34.2米。 
        松滋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素有“金松滋” 的美誉。地处鄂西南,位于“九曲回肠”的荆江上游,西通三峡,东连洞庭,北滨长江,南接武陵。全市国土面积2235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和1个省管开发区,人口近100万,未来2-3年,中心城区人口将达到30万人以上。近年来,松滋抢抓长江经济带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两大国家战略实施机遇,强力谋跨越,科学促转型,正逐步成为长江中上游重要的节点城市和湘东北、鄂西南的中心城市。松滋历史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王家桥镇龙王井村发现的“阿喀琉斯基猴”化石,距今约5500万年,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灵长类动物化石。科学研究表明,“阿喀琉斯基猴”可能是人类和猿猴的共同祖先。新江口镇青峰山出土的象牙化石,长达3.26米,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最长的象牙化石。是长江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相继考古发掘出土的桂花树遗址和关洲遗址证实,早在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表明松滋在长江中游史前文明进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是荆楚大地建制最早的区域之一。战国属楚,秦属南郡,汉高祖5年(公元前202年)始设高成县,东晋咸康3年(公元337年)侨置松滋县,正式建制历史已有2200多年。1996年撤县设市。
        松滋山水禀赋独特、人文底蕴淳厚。山水灵秀。山接武陵巫山,青翠底色浓郁,四时美景不同;水连长江洞庭,河流纵横交织,湖泊星罗棋布;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洈水风景区有着“楚南仙境千岛湖”之称。文风昌盛。李白、杜甫、孟浩然、刘禹锡、黄庭坚、陆游等文人名士曾驻足松滋,吟诗作赋。公元759年,“诗仙”李白秋游洞庭,夜泊湖口,挥毫写下“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的诗句,孕育出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兼香型名酒“白云边”。人才辈出。北宋理学先驱、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胡瑗,在其代表作《松滋儒学记》中称“松滋之为邑,在江陵之西,其民淳而易化”“人材之成以副国家之用者继踵而出”,并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理念,成为后世兴学治教的圭臬。民风与教化的双重涵养下,孕育了明朝中书省参知政事傅瓛,兵部尚书伍文定,清朝盐政改革先驱、音韵学家谢元淮等历史名人;走出了“独臂上将”贺炳炎、“老虎团长”严昌荣、京剧“梅花奖”得主杨至芳等一批近现代名人。
        松滋各类优势集聚,发展后劲充足。区位优势明显。22.5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资源得天独厚,焦柳铁路、江南高速和荆松宜一级公路贯穿全境,距三峡国际机场不到百里,荆州港松滋港区通江达海,是湖北省长江南岸唯一的县级水运开放口岸,“松滋制造”可在“家门口清关、家门口起运”。优越的区位环境,引来了湖北省交投、长投、鄂旅投和中交建等一批大型投资平台抢滩登陆。产业优势鲜明。近年来,相继有中国葛洲坝集团、湖北宜化集团、台湾荣成纸业等12家国内外500强、上市公司来松投资兴业,已建成临港、城东两大园区,“一轴两园”工业集聚格局基本形成。初步培育了白酒酿造、农副产品加工、化工建材、机械电子、纺织服装等一批产业集群。松滋是国家优质商品粮、优质棉、优质水果和优质水产品生产基地,也是全国首批、湖北第一生猪调出大市,温氏、襄大两大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松滋。旅游产业发展方兴未艾,已建成洈水、卸甲坪两大核心景区,正全力打造中国一流户外运动休闲目的地。品牌优势显著。松滋是国家第二批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国家园林城市,连续三届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连续四届被评为省级文明城市,连续五年被表彰为湖北省基层党建工作先进县市,连续两次获得湖北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当前,松滋正积极开展“五城同创”,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之城。
 

温馨提示:点击图片,查看《松滋地图》高清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