秭归地图


秭归地图全图高清版

秭归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两岸,三峡工程大坝库首。地理坐标为北纬30°38′31°11′,东经110°18′111°0′。东与夷陵区(原宜昌县)的三斗坪、太平溪、邓村交界,南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的榔坪、贺家坪接壤,西临巴东县的信陵、平阳坝、茶店子,北接兴山县的峡口、高桥。县境东起茅坪新县城凤凰山,西止磨坪乡凉风台,南起杨林桥镇向王山,北止水田坝乡懒板凳垭,东西相距66.1公里,南北相距60.6公里
秭归,殷商时代为归国所在地。西周前期为楚子熊绎之始国。西周后期至春秋前期为夔子国。春秋中期属楚。战国后期称归乡。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天下分为郡县,归乡在南郡辖区内。西汉元始二年(2)置秭归县。其县名来源是由古归国、夔子国演变而来。南北朝北周建德六年(577)置秭归郡,避郡县同名而改秭归为长宁县。隋开皇三年(583)罢天下诸郡,改长宁为秭归。唐武德二年(619)置归州。天宝元年(742)改置巴东郡,治秭归。乾元元年(758)复置归州。宋时仍名归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升为归州路,十六年(1279)降为州。明洪武九年(1376)废归州置秭归县,隶夷陵州。十年(1377)再改秭归为长宁县,十三年(1380)裁长宁县复置归州。清雍正七年(1729)置归州为直隶州,隶湖北省。十三年(1735)升夷陵州为宜昌府,归州直隶州降为县级州,属宜昌府,不再辖县。民国元年(1912)改为秭归县,隶属荆南道。民国11年(1922),隶属荆宜道。民国21年(1932),隶属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1936),隶属第六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仍名秭归县,1949—1991年,先后隶属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宜昌专员公署、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92年,宜昌地区行政公署和宜昌市人民政府合并,成立宜昌市人民政府,秭归县隶属宜昌市。
 

温馨提示:点击图片,查看《秭归地图》高清大图。